一个人可以自卑到什么程度?
明明是在帮人,自己却局促不安;不敢向任何人提要求,毕竟自己无足轻重;满屏的表情包,生怕对方误会自己的语气;解释太多,怕占用人时间;不解释,又怕人误会。如果不是感同身受,这些点就显得很矫情,因为自卑者在不那么自卑的人看来,本身就是一种矫情。
所以,自卑感怎么写才不会矫情?
接下来的内容轻微烧脑,但我相信你能轻松拿捏。
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说过: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从这个角度或许可以解释自卑的产生。来自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就是内在理想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这段差距会将个人价值无限拉低,为了填补低价值带来的恐慌,个人会去迎合讨好群体,或者宣示权威、凌驾他人之上。
所以,如果把自卑分为两种,一种是卑微,另一种则是狂妄。二者的表现方式和内在动机不同,前者通过迎合来回避冲突,后者通过掩饰来获得满足。
比如金庸笔下的游坦之,它对阿紫近乎病态的无底线付出,实际是一种自我矮化和极端的情感依赖;再比如慕容复一心复国,却连接受失败的勇气也没有,所以不断用成就来掩饰自己的不安全感。
卑微比较容易判断,就像刚才说的,帮人的反而局促不安,不敢提要求,解释与否都会进入内耗。这类带有自我否定和讨好性质的自卑,相对来说也更容易表现。而狂妄的自卑更加复杂,它像一个反派,站在卑微的对立面,用着完全相反的手段使自卑感无限扩大,并且很难被发现。但两者都能使人物弧光更立体。
我们先说说卑微如何刻画才不矫情,再聊聊如何用狂妄写活自卑。
不矫情,首先要给人物找一个平衡感,不要让卑微称为读者的唯一感受。可以从情感慰藉中带出自卑,或者在自卑后给出积极的一面。
除了平衡感,还可以加入因果律。无论自卑是因还是果,都有一个对应的果或因,让故事形成闭环,给人物添加层次。
举个例子,某种虫子叫做应声,专门控制卑微盲从的人,且越是低入尘埃,越容易被控制。一位富家小姐不顾父母反对,跟着书生私奔到他乡。为了供情郎读书,卖掉了最珍贵的镯子;因为一句承诺,粗活累活都自己扛。容颜一天天憔悴,换来的是书生一张张冷脸,甚至要让她当掉母亲的金钗。她握着金钗说想要一个名分,不用大操大办,哪怕是一纸婚书。得到的却是“你不要脸,我还要脸”的回应。
终于,小姐变成了卖馄饨的老阿姨,书生却牵着一位年轻姑娘回来。书生成婚当日,她吊死在书上,至死也没等到书生回头看一眼,尸首还是路过村民草草埋的。由于生前极度卑微,死后变成了应声,专门去害同样卑微的人。
这个故事出自小说《百妖谱》,一个渣男怨女的老套故事,却因妖虫的设定得到升华,富家小姐对爱情的盲从,导致她软弱卑微。生前因自卑而痛苦,死后因自卑化为应声,最后因对爱情彻底幻灭,又解放了无数被应声者,同时也解脱了自己,到头来一场空。
如果当一只应声虫,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活着未免太容易了。故事最后,泥地之上只有一句话,何必低到尘埃里,和楔子形成呼应。既是应声的果,亦是卑微的果。
狂妄和自卑看似对立,实际上又常常共生。狂妄的外在表现往往是,掩饰内心自卑的一种防御机制,要把这种关系写活,先理解为什么一个自卑的人会表现得狂妄。他需要不断向外界展示自己来获得价值,因此能短暂地弥补内心的缺失,一旦外界因素变化,内心的恐慌会促使他变本加厉地追求狂妄,然后陷入恶性循环。
举个例子,某个女孩考试科目全部不及格,却一副不及格又如何的态度。她告诉老师,高中后不打算上大学,要么当模特,或者加入朋友的乐队。老师问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她依然打趣着,不屑的态度近乎狂妄,这时老师破防了。
“哦,上帝!你真肤浅,令我作呕。第一,你进不了乐队,也成不了模特,因为你胸无大志,一无所长,你只能和80%的人竞争,拿最低工资的劳动力,而且一辈子翻不了身,直到你被电脑取代。”
“第二,你唯一的才能就是让男人上你,你的人生会成为痛苦的深渊,等你觉得受不了,哪怕一天、一小时。毫不在乎太简单了,要有勇气有品格的人才敢在乎,你根本没有这些品质。”
此时女孩被戳中了痛点,夺门而出。我们来分析一下,女孩对考试不及格的不屑,看似狂妄,实际是在自我pua(低配得感),认为自己不配上大学,但又无法接受自卑软弱的人设,所以她必须觉得上学冒犯了自己,所以产生厌恶不屑的态度。
她大言不惭地畅谈未来,实则不敢直面自己的不足,只能用不切实际的假象人生,来填补内心空洞。当老师用现实揭开自卑的遮羞布,她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于是愤怒地夺门而出。这种狂妄,被无知裹挟,灵魂深处是无尽空虚。
说到这里,有没有发现,要找出狂妄后面的自卑,可以先构建人物的愤怒点。比如主角被兄弟出卖没有感到愤怒,却因别人一句质疑而暴跳如雷。愤怒点是质疑,而不是被出卖,自然,自卑感就是不被认可的恐惧,而不是对兄弟情的执着。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自卑有两种表现:卑微和狂妄。想要卑微而不矫情,可以给人物找一个平衡感,或者加一个因果律。想要用狂妄写活自卑,先找人物的愤怒点,再去倒推自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