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真情实感的帖子,所以不希望被水,大家手下留情。
当你看到我,你的眼前就有了一只鸡
近日淘贴有感。
具体哪些就不列举,大概是坛友和B站顺直人的论争、关于AI的话题、审美话题,以及楼主自己的一些音乐贴见闻和对自己论坛行为的一些反思。
As we all know,楼主是个混迹于文科生中的女支女,每天的日子苦不堪言,这群文科生既没有体育生的体力的身材,也没有理科男的直男风情,索性B站杨宁老师作为文科专家,其精深的理论和高妙的讲述技巧得到了众多文科生的喜爱,楼主作为一个有学习需求的学生自然是时时温习,常常忘记自己贝痒难耐的样柱惹!
其中一句“你是否看到一只鸡”令楼主念念不忘,下面简述一下这个故事(复制):
-+-
有个导演,拍了一段短视频,内容为大城市各种繁华,给没见过世面的非洲土著看,想看他们的反应,结果看完后大家都在讨论一只鸡,他回去一帧一帧刷片,终于在一个小角落里找到了那只鸡,而整只鸡出现的时长还不到8画格。这是什么概念?电影每秒可以放 24 帧连续的图像,8画格也就是1/3秒,比人类的一眨眼还快。基本可以说,一般人完全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导演大惊失色,直呼你鸡真素无孔不入惹!
-+-
在这个故事里出现了两个主体:土著和导演。导演通过制作影片的方式向原住民发出邀请,希望非洲土著能理解自己的话语,产生有效沟通。
这个过程是否可以简化成发帖人和回帖人之间的关系,发帖人听过发帖的方式向回帖人发出邀请,希望回帖人理解自己的话语。
在和谐区未关闭前,大家的讨论内容无非是男人的胸臀屌,涩不涩,喜欢不喜欢,这样的讨论几乎没有壁垒,喜欢的地方点评一下,不喜欢就“感谢楼主分享”,倒也相安无事。那是个音乐区没有大放光彩的年代
但现在和谐区关闭了,除却部分擦边内容外,大多主题帖都是楼主自己的舞台,大范围内发帖人扮演的角色从中转资源的“主持人”变成了“表演者”,前者不需要寻求观众对于内容的认可(毕竟资源的质量与发帖人无关,就算画师/摄影师水给出了很水的作品,依然骂不到发帖人身上),但后者因其自我表达,得到认同的需求飙升(真的会看回帖的情况)
但涉及到个性的东西仍然是有厚壁的,在这种楼主寻求认同的情况下的水贴,大概会出现几种回帖,不可同日而语:
(正常的讨论就不说了,下面谈谈不正常的讨论)
(会列举一些例子,但不是挂人,不会指名道姓,如有冒犯可以联系我修改)
①完全水:”感谢楼主分享“。这种水贴没有传达什么有效信息,中断了交流,于是楼主一般不会回复,无功无过的无效沟通。也许是大家都乐见的情况之一。
②无关内容水:”回你的帖子我反而加了旅程“(楼主没有勋章相关贴,但楼主经常抱怨发帖加属性的概率)。虽然没有对帖子主体进行讨论,但让楼主感到兴味,有效沟通。
③不看贴:
发帖人:这首歌因为对耶稣的形象扭曲而被宗教界抵制。
回帖人:宗教人士一定会很喜欢这首歌吧?
--
发帖人:这位19世纪的画家在艺术作品中注入了丰厚的情感,ai暂时不能复现
回帖人:这个画家融合了ai的美
水贴者接受邀请但没有沟通意愿,属于楼主预期之外的情况,可能会浪费发帖人感情。无效沟通。
④意义不明:
发帖人:大家需要找书吗? 回帖:不看书,不找书
此种情况类似于在音乐贴说“根本不听”,等直言自己不喜欢帖子内容的情况,只能说审美上的差异求同存异,如果(在未妨害到自己的情况下)自己不喜欢并直言,无疑展现出强大的语言攻击性。以及ky怪好自为之。(没有吃到今天音乐区的瓜所以没有影射两位当事人,没有暗cue,提前果咩)
你爱猪头风,我爱周阴婷,再正常不过。阴总素淡淡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请不要在小阴的地盘发猪头疯。
然而以上不是本贴的讨论重点!
txl的贝塔岂有如此浅的道理!
以上四种情况是经过一定的处理方法后,需要解决能够当场得到处理(挂起来!)的。和“是否看到鸡”无关,鸡就在大家面前,无非是想不想说罢了。
⑤宇宙终极难题:鸡同鸭讲。
发帖人:行为有美丑之分,具有“真善美”的衡量标准。(广义之美)
回帖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审美是主观的。(狭义之美)
*开始吵架*
(文科生雷达狂响)(叠甲:广义与狭义没有高低之分,两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对) 此处涉及美学上的“真善美”,符合历史真实即为真,符合伦理道德即为善,有了真善才有“美”,并非容貌姿色的美,所以是有客观标准的,并非完全主观。
于是又回到了“鸡”的问题。发帖人沉醉于自己的语境,兴高采烈地向他人输出话语,并对“只看到鸡”的人发起攻讦,但事实上没有学过美学的人是很难理解发帖人表达的“广义之美”,并不对此进行解释(虽然解释起来很费劲),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沟通和情绪浪费。
发帖人阐明观点,对于认同自己观点的人是锦上添花,一般是向不认同自己观点的人开展辩论,所以发讨论帖的目标一般是后者。如果阻绝与后者的讨论,那就是一次失败的沟通。很难说他的本意是展开讨论。
回帖人见到了自己话语范畴之外的东西,没能跳出自己的范畴进行理解,是一次遗憾的沟通。
就像非中文系很可能不会注意“的地得”之分,非美术系也懒得计较AI的人体正确与否,非AI狂热者也不会管你个小画师对于ai看法,打为“同一生态位的悲鸣者”即可。但汉语就是有“的地得”之分,就是有我这样的对AI很感兴趣的小画师。但这些人是只能看到“鸡”,很难说他的本意是来参与讨论的。
俩个人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以及性格秉性注定了“1000个哈姆雷特”之争,但我想正如无数个哈姆雷特造就了《哈姆雷特》,诸子证明为中国文化立桩,《红楼梦》因为后人的讨论越发熠熠生辉,讨论永远是必要的,迫切的。争论的目的要么是求同存异,要么是取长补短,互相借鉴(顺直人除外),如果能产生有效沟通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也就是你看到我的“高楼大厦”,我看到你的“鸡”。
(
这素在?
)
如果“我”沉醉于自己高楼大厦,而你只看到“鸡”,那就太可惜了。因为最后双方只能:
可以预见本贴依然会有坛友前来争辩,欢迎大家读懂我的本意后前来讨论。请大家不要只看我的鸡,还要看我的一柱擎天。(介素在?)
你是否遇到过鸡同鸭讲?是否为此浪费了情感而一无所获?
希望大家在这个寻求认同和讨论的时期,能够互相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