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在下浅薄而充满错谬的哲学了解而论,主观的客体的恐怕终其一生也无从突破固有认知模型:
纳西姆·塔勒布认为:他们生来被放在盒子里,回到家住在盒子里,学习时勾选一个个的盒子,乘着盒子去上班,工作时坐在盒子里,开着盒子去超市买装在盒子里的食物,乘着盒子去健身房,死后被放在盒子里
这些都是符合欧几里得定义的,四四方方的,表面平滑的盒子
尤瓦尔·赫拉利则认为"人类害怕被困在盒子里,但没意识到自己早就被困在一个盒子里了——这个盒子就是人类的大脑"
阿尔茨海默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困于盒子中,逐渐失去一切的窘迫与恐惧:世界仿佛消失了
这像极了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到:即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果壳中的宇宙
无论是缸中之脑,幸福机器的思想实验,还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似乎都指向一点:我们所感知的现实不过是大脑塑造的虚拟现实
反过来这颇为现实主义,从演化的角度而论,倘若不相信自己的模型甚至无从存活
康德从类似角度划分了现象界和其背后的物自体(永远无法触及的崇高客体),人对世界的了解符合认识论,并限于现象界
而后康德的拉康则划分为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
与人相比,鱼看见凹凸的曲折世界,鸟看见清晰而多彩的世界,苍蝇看见缓速世界...
依据cff不同,动物感知的时间流速亦有不同
甚至同一物种所见所感所思也不尽相同,照片中的自己,镜中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各种环境下的自己
熵增似将塑造一个最为丰富庞杂的大千世界,不同的画幅裁下无数碎片,向内投射不同的阴影
人难免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认知,坚信为唯一的真实,摆到崇高的位置,以此抨击他人,各行其是,冲突与纷争由此而生
恐怕人人并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悲欢亦不相通: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何为真实?什么又是唯一的真实?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彻底地认识客体也包括自身
若以自己对荣格心理学的了解,我认为楼主的思维与文字充盈着 Ni(内倾直觉)对集体无意识,意象的自体描述 深沉而引发共鸣的情感标准 Fe(外倾情感) 深邃而高度个体化逻辑与遣词造句的精雕细琢 Ti (内倾思维)
个人作为 Ni 和 Ti的重视者,可以相对轻松地捕捉到他人类似的共性
此时就会感到相比 Ni 所捕捉的宏大意象,文字所能描述的太少
借由长久的内省,体察与相对体系的系统,我可以断言我比较了解自己,但这离真还远远不够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惜恨君
:听说过一个比较有趣的实验:把人关在一个彻底隔绝信息的房间,没有声音,没有动静,没有阅读,没有娱乐,只提供生活必需品,看人能坚持几天。
结果是没有人能一直忍受这种环境,说明人是非常需要外界刺激的,需要声音、图像、新闻……否则呢——否则也许就会暴露出自我的某种非常恐怖的处境,「盒子」。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于是有了既然不同的想法、信念、思考方式。对于未曾经历的事情、对于无法理解的思维,我们最本能的衝动是什么呢?是恐惧,是消灭的慾望。
当我们诉说千篇一律的言论时,似乎所有人都很满意,「这是正义」;
当我们开始挖掘内心时,周围也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是质疑,是反对;
当我们将心底的世界一个一个抛出来的时候,我们自己是恐惧的,看到的人们也是恐惧的,于是厮杀开始了。
悲欢不相通,心意不相通,一切都不相通。
也许,拒绝恐惧,拒绝厮杀,是了解自己重要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