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想假如我不是同性恋,我将会更幸福。” 亲爱的你是否有过这个想法? 别担心,这并不是你一个人曾经想过。据资料统计,80%的男性同性恋想过这个念头。 “同性恋”,这三个字仿佛一道枷锁束缚在我们的身上,更令人悲观的是,尽管你的运气够好,出柜后父母等关键人物认可并祝福你,但社会对你的认可任然会大幅度下降。有一例案例报道,一名34岁资深高中老师出柜后,由于学生家长的激烈的反对,校方迫不得已辞退了这名男老师,据悉,这名老师的出柜是被动的意外出柜,在此之前,他带的班级成绩斐然,并未有明显的异常出现过。 令人惋惜,我看到这个案例的时候,不自觉地环绕四周看了一圈,周围是我的朋友和同事,他们连系着社会的我;在远一点,是我的学生,他们正在晚自习,学习着知识;在遥远的家乡,我的父母已经睡觉了。如果我主动或着被动的出柜,会发生什么?我不由得往最坏的方面想,想必我的社会关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总是恐惧改变的,尤其是在社会关系的构建上。这给广大的同性恋者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男性同性恋受到的压力在这个群体中更甚一筹,无论是内隐态度还是外显态度,社会公众对男性同性恋者的态度都更负面,男性同性恋者承受的社会歧视和污名化,比女性同性恋者更甚,研究发现也发现,社会对男性气质的期待和潜在的厌女情结,会让公众对男同性恋的态度更为严厉。男同性恋者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自杀现象严重。男性同性恋感知的污名化程度,与该群体的物质依赖行为、冲动性性行为和无保护性行为密切相关。遗传学研究发现,相比于女同性恋者,男性同性恋者的同性性取向更有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至今未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对性取向的扭转治疗有效。 真是悲哀啊,我们从一开始就流淌着同性恋的血液,在这个集体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我们好像是生而负有原罪。 据资料统计,性少数群体在人群中占3%至5%,保守估计在中国就有3900万至5200万同性恋者。其次,同性恋的分布呈现出一种向高学历和优良生活环境延伸的趋势,斗胆猜测一下,是因为更加广泛的视野和开放的环境能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性别取向的特殊。农村地带的社群环境限制更加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生硬扭曲了人的性取向。
用大白话说,农村的三姑八姨的议论会显著影响你的伴侣选择。而在城市中,越发达的城市中人的自由度就越高,你可以不用受到那么大的舆论压迫。 那在舆论的压迫下伪装成异性恋进行结婚的同性恋就过的很好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由于同性恋群体的自我隐蔽程度高,所以没有一个足够大的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但就以现在的研究数据而论,婚后问题频发的不在少数,相当大的一部婚姻最后变成了形式婚姻。 我写这篇文章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自我认同。 这个词有什么特殊呢,或者说这个词对于我们同性恋有什么特殊呢? 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这个词,自我认同是人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的一种状态,包含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两个部分。 自我了解是对自我所处环境的适当评估,对所扮演角色的正确认知和对于理想与现实能力的掌握。 包含了以下内容: 1、我是谁,我的本质是什么? 2、我是怎么样的人,我的个性、特长与能力如何? 3、我想做怎样的人,我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 4、我应该做怎么样的人,我的道德和价值观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等。这样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源自于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它是继人的生理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基本需要的优势出现之后而产生的最大力量和最大强度的总体需要,即自我完善这一人性的需要。由此而观之,个人实现乃是个人的最高价值。也因此,“自我实现”是很难做到的。历史上达致最高价值的实现的人,为数甚少,通常只有少数的杰出人物才可能称之为自我实现。那么,普通的常人何以可能自我实现呢?
更具体一点,同性恋如何在这两个方面达到要求呢? 这个问题想看看大家的回答,我将在后面一篇文章再来说说系统调查下的同性的自我实现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