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录音简易入门指南 本文不含软件操作教程,也不会介绍很多软件功能,只是设备参数科普和录音操作的简要介绍。
【导语】 我高三的时候用了蛮久全民,但是感觉全民的音质不太行、效果也有限(毕竟是16~18年的全民),从而萌生了买设备的想法。后来花60买了一款朋友推荐的USB麦克风,后来发现是罗技代工、给任天堂的上一代主机玩音游K歌用的,但音质确实过得去。之后通过各种瞎折腾Au软件出了一些翻唱,从此踏入了学习混音的不归路(bushi)。
所以这篇帖子面对的群体就是:想在家认真记录自己声音的入门级歌唱爱好者。
【硬件需求】 能够录出正常音质的麦克风 一台电脑 能听到声音的耳机
【软件需求】 推荐在以下软件中选择一个,并了解一下怎么录制、导出文件:
Win系统选择很多,Cool Editor(基本仅能录音),Adobe Audition,Cubase,REAPER,Studio One,FL Studio Mac系统可以选择库乐队,LogicPro,REAPER (其实有更多,比如行业标准的Pro Tools)
P.S. 这些软件各有侧重点:FL Studio(水果)的音源和效果器对编曲更加友好,但混音逻辑我至今没搞太懂;Cool Editor是Adobe Audition(Au)的前身,他俩在编辑单个音频的时候功能比较全;Cubase的variaudio功能非常好用,经常用来编曲和修音;Studio One是各种淘宝调直播机架效果的常客;REAPER可以根据你的使用习惯自定义界面和快捷键……仅仅录音的话,在上述当中任选一个就好~
【对音质的要求】 如何区分音质好坏? 录下来不自带杂音(电流声/旁边人说话/街上叫卖)、能听得出来是自己的声音就算合格; 能更好地收到高频“空气感”、还原演唱细节就算优秀了。
例子① 音频频率缺失的例子:我自己的黑历史。 刚接触Au的时候,选麦克风选成电脑自带麦克风录的,录出来的直接是电话音效果(低频和高频完全缺失)。因为前期录音就缺失了,后期根本没法处理。
例子② 区分音质的例子:我和我朋友的3人合唱。 给我推荐这首歌的朋友说:“你们仨的音质真的天差地别。” 仔细听的话,世恭(独唱第一、三句)的声音里带一些杂音但是有一点辨识度;我(独唱第二句)的干音是最干净的,你能听到周围跟静音一样;蓝浪(独唱第四句)的最“闷”,他直接用的全民K歌录干音,伴奏调到0给我链接提取的m4a,最后声音糊成了一团。音质的原因也导致,我们仨的独唱根本不在一个图层上。
例子③ 设备音音质:我朋友的4人合唱。 因为四个人都是设备音,非常干净,后期怎么上效果也不会让它产生“有杂音”的感觉。而且,你可以在这首里听到他们演唱里的气声。(私心表示我很喜欢2:38的最后那段,我力排策划意见加了一个大Delay效果,最后Delay消失,把演唱者的气声衬托出来)
【麦克风】 1、根据拾音原理,麦克风分为动圈和电容。 (也有铝带和驻极体,前者死贵,后者要么偷工减料要么用于会议麦克风这些) 动圈:靠声音震动线圈,产生电磁感应效应产生电流收音。 电容:靠声音震动电容振膜,通过电容器充放电产生电流收音。
这两种麦克风各有优劣,但一般推荐选择电容。以下详细阐述,如果不想了解可以跳过~ 电容器中C= εS/4πkd=I/U,d的变化又因为是膜而非常灵敏。所以电容麦可以在录音的时候收集到楼外的鸟叫、车喇叭、甚至楼下邻居的喧闹,但这一点并不是劣势。 如果在没有话筒放大器的情况下,电容是录音的最佳选择,只是要安排好录音环境(比如避免在邻居装修的时候录音)。当然,电容麦需要48V供电才能收音,大部分USB电容麦自带此功能,但用声卡需要按下幻象电源开关。 而动圈的优势是对录音环境需求不高、串音少,劣势是录制得到的信号小、需要更大声的输入才能收音。
除此之外,大部分专业设备都为卡侬线接口,USB麦克风都以电容麦为主。 当然,电容麦中还分大振膜和小振膜。小振膜的价格更贵,但录出来的声音更加细腻,也更适合给乐器录音。 |
P.S. 使用的时候一定记得分清录音方向!比如Blue Yeti的正确录音方向是左图,但造型类似的其他麦不一定是这样!!
2、根据接口不同,麦克风分为USB麦和卡侬线麦克风,也有更新的麦克风产品支持type-C接口。入门推荐USB麦,因为直接插电脑上用非常方便,也能省下买声卡的预算。
3、根据指向性不同,麦克风分为心形指向、超心形指向、8字形指向、全指向等。录人声推荐心形/超心形指向,这两种指向是指麦克风正面收音增加、背面收音(杂音)减少。 在使用时,记得分清正反,背面录出来的声音非常闷,而且是后期救不了的那种闷。 部分麦克风可以切换指向性,录人声的时候记得切回心形。
4、我们可以根据上述的几项内容,对一款麦克风的素质进行初步判断。
可以判断出:电容麦、超心形指向、卡侬线连接(需要连声卡)。 频响曲线:人耳听力范围20~20k内都能录制,满足录音需求;在100Hz以下衰减,能减少收到的杂音(人声基频基本不低于80~90Hz);5~10k偏高,能收到很多“颗粒感”的声音,录出来的声不会太闷;
5、总结:推荐入门购买USB接口、(超)心形指向电容麦。
6、推荐(无广):购买之前记得去搜索开箱试用视频,听听这个麦克风声音素质如何再决定! Blue Snowball——189~209; 闪客AU902——288; 山逊SAMSON C01U pro——389(带lightening线439); 山逊动圈Q2U——439; Blue Yeti nano——569~599; Blue Yeti——799; 铁三角AT2020USB——879。
不推荐购买任何打着“主播麦”、“网课麦”旗号的产品,除非你鉴定过它的上述各种参数。 这类产品基本只“能录音”,并不会关注录进去的高频如何、低频如何,大部分是驻极体麦克风。
【录音环境、麦克风摆位等要求】 1. 选择空间较小或中等、有很多东西的房间。尤其是要有很多柔软物体(吸声减少混响),例如床、沙发、枕头、被子、地毯…… 2. 选择比较安静的环境,录音时关好门窗,通过关闭后台/风扇控制软件减少电脑风扇噪音。 3. 麦克风摆放时,拒绝摆放在房间正中间、拒绝摆放到离墙特别近的地方; 4. 电容麦克风有“近讲效应”:离麦克风越近,你的声音越温暖、靠前。录音的时候离麦克风2~3拳远。 5. 麦克风的拾音头应该正面对准你的人中(鼻子和嘴唇中间)。降低高度会收到更多低频胸声,增加高度会收到更多高频头声。如果正面偏离,容易导致收到的声音变闷。 6. 确保录音的时候不要“爆麦”,即轨道爆红,电平超过0dB,爆了的话需要在系统里调麦克风增益,或者调麦克风Gain旋钮(如果有)。
【录音实操步骤】 这里假设大家外接USB麦克风录音,耳机插在电脑上听。 1.建立“多轨文件”或者新的工程文件,选择采样率和比特率。采样率常用48kHz和44.1kHz,比特率常用16bit和24bit,个人建议48kHz、24bit。 2.把原唱/伴奏拖到工程轨道里,适当降低它所在轨道的音量。 3.在音频设备中选择你的麦克风作为输入设备,选择笔记本电脑音频驱动作为输出设备。(如果耳机插在麦上,那就输出给麦) 4.在新的轨道上调整轨道输入,点选“录音准备”,Au中为“R”键。 5.开始录音。 6.录完以后,导出干音,记得选单声道/转换为单声道。
Au中的导出操作(其他软件类似):
【结语】 那么这篇科普帖就写到这里啦,感谢你能看完它。 这篇帖子很多内容都来自于我在大学社团里学到的知识,和这几年做后期、给自己录音的经验,希望能帮到你。 本来是想写一点混音教程,想了想内容不符合GM的调性,而且内容也很繁杂,没有个10期可能写不完,遂放弃。 写完这篇发现放弃的真对(?),因为没办法特别方便地放音频素材和对比,只能收罗一些现成的视频音频给大家试听。 如果有坛友想了解混音的话,可以留言里催更(不一定更)。 求追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