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做脑机接口实验的朋友,肯定不会对脑电胶感到陌生。在做实验前给受试者涂上脑电胶的行为俗称“打胶”。
一名脑机接口领域的博士如果能活着读到毕业,一定会成为一名熟练的打胶工,可以自豪地和小伙伴们吹嘘“我的胶打得又快又好”,虽然这对找到一份教职毫无帮助。
打开一整罐平平无奇的脑电胶,可以看到它呈现出粘稠的半透明、半固态状。正常来说脑电胶是无味的,不过偶尔开罐时也会闻到淡淡的骚味,可能是因为放久了,以及上一个用过的人没有密封好。
用一根粗壮的针管从罐子里把脑电胶吸出来。这种针管的内径可能有2毫米粗,吸力非常强劲,哪怕是非常粘稠的液体也能尽数吸出。
然后,准备在做实验的受试者身上涂胶吧。实验所用的脑电帽上有很多标记了特定脑区的点位,只需把脑电胶狠狠注入脑电帽与头皮间的缝隙,就可以见证神奇的事情发生。当然,如果因为太用力而打多了,记得用纸巾擦掉溢出来的部分。
(尊重受试者的隐私,就不照佩戴后的效果了)
阻抗是衡量头皮表面导电性能的指标,在没打胶的情况下,由于头发和皮肤的阻隔,阻抗会非常大,如下图所示,呈现傲娇的粉红,可谓高上天了。
但在只要打上了脑电胶,本来高亢的阻抗就会像进入贤者时间一样躺平。
(右边的颜色条表示阻抗的值,越往下越低)
打开脑电记录程序,可以看到,打了脑电胶后的脑电图会变得格外清晰,任何一点细小的兴奋都不会被放过,非常敏感。
(最下面两条是没打胶的眼电通道,可以直观感受一下信号质量)
一般比较正式的脑机接口实验都要至少一个小时打底,所以脑电胶会因长时间暴露而失水干结,黏糊糊地粘在受试者的头发和头皮上。因而,在实验完成后,受试者几乎都会满心厌恶地去沐浴间把自己清洗干净,然后湿漉漉地出来。
作为实验消耗品,脑电胶的主要成分还是便宜的淀粉食盐水,所以理论上它的味道尝起来是腥涩中带着咸味,不过因为脑电胶并不是食品级的,就不品尝了。
(近照,因为是不小心打多了后的废液,所以不算浪费实验材料)
像啊,很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