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人生某个时间点,你必须决定自己想当什么样的人,别让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At some point, you gotta decide for yourself who you're going to be. Can't let nobody make that decision for you.
─ ─《月光下的蓝色男孩Moonlight》
最一开始看到电影资讯时,直觉这是一部是非裔黑人男同性恋版的《年少时代》,可能也会像前几部类似主题的先例一样雷声大雨点小,没想到却从不被看好跃升黑马,一路横扫各大影展,过关斩将,成为今年(2017)奥斯卡的最佳影片。
亲自静下心来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坐在影厅内好好观赏之后,由内到外被这么一部余蕴无穷,后劲极强的电影所震慑,满溢奔腾的各种情绪持续涌现,震耳欲聋,现在很少很少有作品能够以如此唯美诗意、深入浅出的角度述说这么一个异中求同的时代普遍性故事,尤其又是锁定同性恋和黑人为题材。
导演Barry Jenkins 反向思考,一改过去既定的类似电影模式,选择不落俗套、突破窠臼,不着重于种族歧视和同性恋所承受的种种不公待遇,从内心的自我对话传达存在在每个社会角落中的身影,将不平之鸣留给观众咀嚼、品味与延伸。
源自短篇舞台剧《月光下,黑色男孩看来好似蓝色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原作者Tarell Alvin McCraney 同时也是本部电影的共同编剧,与导演一同提笔改编,把充满诗意的挣扎与孤寂结合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美丽的艺术手法将两人的真实故事情感幻化成电影语言,并拿下本届的最佳改编剧本。
剧情的中心围绕着一个菲裔黑人从小孩蜕变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不是完整的纪录而是如同记忆片段的捕捉。灵感来自于侯孝贤导演的作品《最好的时光》,而导演Barry Jenkins 的偶像则是王家卫,处处可以看到再熟悉不过的影子,电影刻意清楚分成三个章节,代表我们从幼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无论是主动或被动的改变与转折。
夏隆Chiron 从小是一个内向自卑的孩子,单亲妈妈虽然爱他,却长期沉迷于毒品而无暇顾及,他总是附近同年纪孩童的霸凌目标,因此塑造了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个性,也成为他这辈子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
虽然成长经历令人鼻酸,但也让他遇见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几个贵人,不论是爱上唯一一位的朋友Kevin,还是对他视如己出的Juan 与Teresa,都模糊了小小心灵里所有好与坏的界线,进而成为一个在太阳下懂得武装自己,却在月光下选择反璞归真的蓝色火花。
Little、Chiron 与Black 三个名字都是他,却仿佛定义了每个阶段的面貌。主要是由三位不同的演员来诠释,却将同一人不同时期里眼神与肢体语言里的变与不变细腻微妙的完整衔接,似乎真的拥有相同的灵魂,复杂、深沉、压抑而饱满。
第一段里,他是众人眼里的Little,受尽欺凌都不发一语照单全收。但接下来的第二个章节,他决定成为自己心里的Chiron,第一次感受到爱的悸动与渴望,也是第一次决定勇敢反抗。而跳至第三个部分,他体会到了所谓的成长,并非否定过去的自己,而是坦然接受种种不完美,这才是当初Kevin 眼里的Black,是那潮水声中月光洒落时单纯真挚的回眸。
Mahershala Ali 夺下最佳男配角的角色Juan,虽然戏份并不多但他的存在就像是夏隆从小缺乏的父亲,教导解释他许多正确的观念、享受温暖的天伦时光,也在夏隆最需要爱的时后拯救这个面临深渊边缘的幼小心灵。很难想像,假使当初夏隆没遇上Juan 的话,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幸好人生没有如果,但很可惜也并非完美,Juan 同时也是让夏隆母亲日渐依赖毒品的加害者,此时他赫然明白,这个世界的善与恶从来都无法清楚划分。
刻意分段的章节,将许多细节发展留给观众想像与延伸,填入自己所想像的故事。而除了母亲角色的转变,凯文也都在夏隆这三段过程中扮演最为关键的人物,像海一样从未远去,持续流动。
「我有时候会哭到觉得自己快化成眼泪。」
小时后,凯文鼓励他该勇敢就不要示弱,青少年的时后,凯文是那个愿意倾听他与接纳他的朋友,也是真正触碰到他内心最深处的唯一一人。纤细敏感又脆弱的夏隆,唯独在他面前愿意吐露最真实的情感,沙滩这幕压抑又强烈,都像看到过去似曾相识的影子,曾经害怕友情濒临毁灭,也曾畏惧被投以异样眼光,但真实浓烈的情愫就算捂着嘴,也会难以隐瞒的从眼里跳出来,更何况,在能够一眼看穿我们的人面前永远都是无所遁形。
那一夜的海边,即使懵懂茫然,也似乎开启了什么,抓住了什么,就如同当初少不经事、横冲直撞的自己,还好当时我们与世界都还很年轻。
「你是唯一一个碰过我的人,唯一一个。」
但渐渐熟悉的氛围再度围绕在两人周遭,带着难以言喻的默契相视而笑,伴随安抚情绪的海浪声,一次一次在心头渲染蔓延开来,冲淡了之前的惶恐、压抑与窒息,像是时光倒流般顿时卸下所有武装。当夏隆带着颤抖的声音说出这句话时,整个世界都为此静止,仿佛在爱情面前,我们都是乞求对方一丝丝回应的卑微灵魂,不分性向、不分种族,也不分你我。
那再度靠上肩膀的温暖画面,让人无法抑制扑簌簌落下的泪滴,终于来到了这个时后,成为真正值得的自己,有些事物永远都不会改变,在熟悉的味道旁,在潮声的围绕里,在月光的拥抱下,真实单纯而柔软美丽。
《月光下的蓝色男孩》透过相当诗意的手法在叙述这个无法忘怀的故事,含蓄内敛也细微深刻,赢在余韵和共鸣,突出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都曾如此压抑挣扎、如此畏惧表达,而学会自我保护筑起高墙,但总有一个人,一个看穿我们的人,能够唤起因为被伤害而瑟缩在角落、总是不愿妥协的初心,那就是自己的真实面貌与核心价值。
整部的情感流动、眼神的无声言语,都令人强烈感受到心底深处的暗潮汹涌,最后结局收的单纯美好、回归自我,走过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原来这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亘久不衰事物存在,能够被牢牢记住的,始终都是问心无愧、坦然以对的自己,也是我们最喜欢的样貌。
超越LGBT 和种族议题更深一层的自我探索,是此片能够脱颖而出的最重要原因,跳脱着重歧视与不公的既定模式,由内而外,由少数到普世,透过温柔的手法从情感脆弱面切入,以酸楚、悲伤隐隐然的共同感受,轻轻带出整个自我成长的漫长时光,最佳影片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Richard Flanagan 的小说《行过地狱之路》里说:「伟大的书会逼迫你反覆阅读自己的灵魂。」那我所能想到对《月光下的蓝色男孩》最高的礼赞就是:「伟大的电影则会逼迫你反覆省视自己的人生。」
关于爱,自爱、母子之爱、同性之爱、友情之爱、男女之爱,我们的理解总是少之又少,谢谢这辈子有幸能遇见电影,在万千世界中透过无数的故事反省、对话、学习并面对那不讨喜的自己。
个人影评:
我想每个人不论肤色,人种,性别还是性向,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迷茫的时候。找不到困住自己的答案,不敢面对自己和生活,于是才会被霸凌被嘲笑或被霸凌被嘲笑。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你自己。去评价或指责某个人,应该去评价或指责这个人的行为和品质,而不应该对这个人的人种肤色性别或性取向指手画脚,不应该因为别人不同于我们就对他加以批评。不一样不代表错,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出柜同学,其实我也不喜欢他,但我不喜欢他是因为他的行为和性格让我讨厌,而不是因为他是gay。虽然其他同学取笑他远离他,就只是因为他是gay,从而讨厌他(他是gay所以他就是怎样怎样)。我觉得是错的,gay或者straight只是一种性取向,就像我们的肤色。在不伤害到自己的前提下,勇敢做自己,也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同而懊恼不已,你就是你,be yourself!
PS 不知道为什么生活中认识的那两个出柜的人都怪怪的,性格与我太不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