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2736 于 2022-2-7 23:38 编辑
这个论坛主要在交流成人内容,因此不会涉及多少个人成长之类的严肃话题,你实际上应该去历史和文化研究类的领域翻东西看.我列一点书摘给你参考:
家族(节选)我想在这里提出来讨论的是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社群普通被称为“大家庭”的。我在《江村经济》中把它称作“扩大了的家庭”Expanded family。这些名词的主体是“家庭”,在家庭上加一个小或大的形容词来说明中国和西洋性质上相同的“家庭”形式上的分别。可是我现在看来却觉得这名词并不妥当,比较确当的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作“小家族”。我提出这新名词来的原因是在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决不是在大小上,不是在这社群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一个有十多个孩子的家并不构成“大家庭”的条件,一个只有公婆儿媳四个人的家却不能称之为“小家庭”。在数目上说,前者比后者为多,但在结构上说,后者却比前者为复杂,两者所用的原则不同。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生出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在由个人来担负孩子生育任务的社会里,这种社群是不会少的。但是生育的功能,就每个个别的家庭说,是短期的,孩子们长成了也就脱离他们的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生育儿女的事务,一代又一代。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从这方面说,家庭这社群和普通的社群不完全一样。学校、国家这些社群并不是暂时,虽则事实上也不是永久的,但是都不是临时性的,因为它们所具的功能是长期性的。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关于这一层意思我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有详细的讨论。
但是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并不因儿女长成而结束。如果家庭不变质,限于亲子所构成的社群,在它形成伊始,以及儿女长成之后,有一段期间只是夫妇的结合。夫妇之间固然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但是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凡是需要较多人合作的事务就得由其他社群来经营了。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说明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但是和普通我们所谓族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所谓族是由许多家所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因之,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这是我不愿用大家庭,而用小家族的原因。一字的相差,却说明了这社群的结构性质。
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不是一个团体。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需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我在乡间调查时特别注意过这问题,后来我又因疏散下乡,和农家住在一所房子里很久,更使我认识了这事实。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这些观察使我觉得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感情生活上实在不能并论。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决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The Joy of Gay Sex Fully Revised and Expanded Third Edition>>Dr. Chaeles Silverstein and Felice Picano (这是中文论坛,贴英文原文没啥意义,这里直接给译文)
Growing Older日益变老
在新千年之初,在“第一世界”国家,增长最快的人口不是新生儿,而是老年人。由于医学和社会护理的进步,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成年人的死亡率已经令人难以置信地下降了,现在男性和女性都可以预期寿命很长。对于许多人来说,活到80多岁甚至90多岁并不是闻所未闻的事,而百岁老人俱乐部也在不断壮大。我们都在变老,包括男同性恋者。
显然,当他们到了退休年龄时,他们住在哪里会影响到男同性恋者的身心健康。生活在组织良好的同性恋社区的老年人往往寿命最长,身心健康状况最好,对自己的生活也最满意。我们怀疑公开同性恋生活的自由有助于长寿。发表在《老年学杂志》(Journal of Gerontology)上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影响寿命:
1. 你有多少朋友?
2. 你是否和某人住在一起。
3. 你与前任配偶或成年子女有多少联系。
4. 不管你是否向互助小组出柜。
内化的同性恋恐惧症和低自尊是麻烦和不健康生活的最明显迹象之一。酗酒、抑郁和自杀倾向是老年同性恋者和年轻同性恋者恐同的最极端表现——没有人真正感到惊讶(见恐同)。
研究结果中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年长的男同性恋者构建自己的支持系统的广度和深度是如此之广。男同性恋者的平均社交网络从6到10人,而异性恋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这些人包括伴侣、老情人、前配偶、孩子、兄弟姐妹、父母和许多年轻人。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支持系统中大多数人的平均年龄要小10岁。“心态年轻”似乎也能帮助你以后过上富足的生活。
对于许多男同性恋者来说,性和浪漫可以从60岁开始。或在退休。如今,许多年长的同性恋者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出柜或结婚。有些人等到孩子结婚后才离婚或分居;还有一些人等到他们的妻子死后才出来。对他们来说,同性恋生活既新鲜又令人兴奋。
与此同时,许多同性恋伴侣关系在艾滋病疫情中幸存了下来。这些年长的同性恋伴侣在情感和性方面都过着充实的生活。事实上,许多年长的同性恋者发现,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能力有所下降,但在其他方面,他们的性生活更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重复,性技能通常会变得更好,许多年长的男同性恋者因为他们的技巧和满足他们伴侣的兴趣而受到追捧。
老年男同性恋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寻找性伴侣。如果你已经50多岁了,而且还是单身,不管原因是什么——你的伴侣去世了,你忙于事业而没有时间去寻找爱人,你结婚了,养家糊口——那么你很难找到伴侣。无论如何,这段时间你的目标可能是友谊,而不是性。一个朋友或性伙伴或有时的恶作剧可能会满足你的性需求;但你更需要的可能是找到一个可以经常一起吃饭、经常打电话或每周一起看电影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生活趋向于常规化。在70岁的时候,花整个早上和爱人在床上玩耍可能不如做运动、看报纸、和朋友发电子邮件和在花园里工作那样令人满足。
当你是同性恋的时候,当你变老的时候,其他的问题包括年龄歧视,无论是在异性恋世界还是同性恋世界。例如,我们的社会并不像许多亚洲或欧洲社会那样重视成熟。相反,我们的年轻人被教导要对自己的年轻和年轻的身体保持乐观,对皱纹感到恐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男同性恋者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比女同性恋者之间的代沟更大),在美国,这几乎完全是由于艾滋病的流行导致男同性恋者的流失(见HIV Disease)。在过去,去同志酒吧或同志聚会意味着身处几代同志之中。年轻的同性恋者开始向年长的同性恋者寻求信息、经济和社会援助,以及促进职业发展的建议。通常是跨代约会,20岁的人会和30岁的人约会,有些人会和40岁的人约会,有些人会和60岁的人约会。在过去,同性恋群体从其世代的共同努力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力量,但今天许多同性恋酒吧和俱乐部承认,他们专门播放震耳欲聋的音乐,以阻止年长的同性恋者进入。年长的男同性恋进入年轻男同性恋经常光顾的酒吧、俱乐部和餐馆会被调酒师和服务员忽视。少数几个老年同性恋者聚集的地方,年轻的同性恋者会给他们起一些贬义的名字,比如龙威(1946年的爱情片)和侏罗纪公园(恐龙聚集地)。目前还不清楚在同性恋者拥有的企业和住房中有多少年龄歧视,不过研究正在进行中。
老年男同性恋者面临的其他问题是健康状况不可避免的下降。许多疾病侵入我们的身体,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疾病的关注和治疗占据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年龄(和疾病)也会对我们的性能力产生影响(见阳痿;射精的问题)。我们不能经常勃起(或勃起),不能一周来很多次,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感到性欲的驱使。最后一种不一定是负债。与年轻时相比,大多数年长的男同性恋者在性伴侣方面做出了更好的选择,那时任何洞(或阴茎)都可以。性接触采取了一种平衡的基调,将友好的社会接触与性混合在一起。在身体方面,伟哥总是有帮助的(见药物和性)。
然而,无论是在聊天室还是在电子公告板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老少交友的天堂。
另一个好处是会员组织致力于满足年长同性恋者的需求。成立于1976年的纽约同性恋环境老年人行动(SAGE)现在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老年同性恋者组织。虽然没有最低年龄要求,但大多数会员(男性和女性)都超过了50岁。SAGE在中国至少有十几个城市也有分支机构。打电话给他们了解你所在州的分支机构(212-741-2247),或者查看他们的网站(www.sageusa.org)。SAGE的活动非常广泛。临床服务包括个人和团体治疗,和一个友好访问计划为居家老年同性恋。他们的教育和倡导项目包括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会议,并与其他老年公民组织(如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联系,以及打击年龄歧视。他们刚刚开始了一个社区组织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他们走进社区,在纽约市提供当地的活动和会议。SAGE已经成为如何为老年同性恋者提供宣传和所需服务的典范。
在加州颇具影响力的是科切拉沙漠地区被称为Prime Timers的俱乐部,这是一个大型的老年男同性恋群体。其成员在当地拥有相当大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其政党的邀请在该地区是最受欢迎的。
第一个专门为男女同性恋者建立的退休社区已经建立,一家在中西部,一家在加州的棕榈泉,另一家在佛罗里达。如果当前同性恋年龄隔离的趋势仍在继续,我们可以想象老年同性恋者将生活在封闭的社区,在那里55岁以下的人是不被允许的,他们将倾向于关注自己的丰富经验和收入,忽视年轻男同性恋者的问题;而年轻的同性恋者就没人在他们达到退休年龄之前,帮助他们度过通常很困难的中年。这是一个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年长的同性恋者或即将成为一个,不要陷入任何陷阱,你应该如何过你的老年同性恋生活,你可以和谁约会,你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多少乐趣和满足。对于许多经济稳定的老年同性恋者来说,“新的爱好、职业、志愿者工作,尤其是旅行,可以成为重要的、令人满足的活动。”对其他人来说,每天“逛商场”或徒步旅行和每周打桥牌就足够了。你已经赢得了你的自由时间——享受它吧。
我不知道看这个帖子的人现实经济条件如何,因此我直接给了两种极端的情况.<<乡土中国>>的第一版是1948年,是作者给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上相关课程所做的课程"乡土社会学"的一部分.另一本书则直接跳到现代美国,介绍有钱同志如何养老.
我给看这个帖子的普通人的建议是,考虑结婚和养老这种话题时,应该先注意到这些社会关系是辅助普通人更好地获取社会资源而设立的一些个人发展节点,这就类似于双十一参加电商特卖活动一样.虽然你不一定能想明白具体利害关系,但是你不能完全把利害关系梳理清楚前,从众是一个不算差的选择.
如果你有不一样的想法,并选择了不一样的行动,你可能需要为此额外支付代价,而你未必支付得起,我给的第二份书摘里就只有有钱人才有幸福生活了,搞这些活动跟异性恋老白男拿着退休金去东南亚开启第二春实质上差不多.
我这个回复只涉及统计学意义上的内容,如果想讨论,请不要转进到具体个例上...
|
- fane
:好像有些偏向了。第一段关于本土我好像没看到关于养老的相关内容,本贴本意是想了解一下水友对于养老院以及养老是否有了解跟想法,以及并不是做社会调查与统计。
-
|